实用肿瘤杂志

乳腺癌

  • XPNPEP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张丹娅1;李飞1;徐汉杰1;奚玲1;赵璨2

    <b>目的</b> 探讨氨肽酶2(aminopeptidase P2,XPNPEP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区域淋巴结转移和分子标志物表达等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b>方法</b> 运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美国Biomax公司提供的组织芯片中的69例乳腺癌组织和3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以及2013年3月至6月就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16例乳腺癌患者的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XPNPEP2蛋白表达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表达情况与肿瘤TNM分期、分级、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的关系。通过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不同临床病理参数下XPNPEP2表达和患者无复发生存(relapse-free survival,RFS)的关系。<b>结果</b> 乳腺癌组织中XPNPEP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且XPNPEP2表达在肿瘤TNM分期、分级和区域淋巴结转移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i>P</i><0.05)。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显示,在淋巴结阳性、三阴性和PR阴性的乳腺癌患者中,XPNPEP2 mRNA高表达患者的10年RFS率均较低(均<i>P</i><0.05)。<b>结论</b> 乳腺癌组织中XPNPEP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其高表达与区域淋巴结状态及肿瘤分子标志物表达情况密切相关,并预示预后不良。

    2022年05期 38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3K]
  • 哌柏西利治疗激素受体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的单中心真实世界研究

    蓝艳丹1;2;胡跃1

    <b>目的</b> 分析哌柏西利治疗激素受体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的单中心真实世界数据,探寻其疗效相关因素、获益人群和安全性。<b>方法</b>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哌柏西利治疗的激素受体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65例的临床和随访数据,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探讨影响哌柏西利疗效的相关因素。<b>结果</b> 65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38.6%(22/57)。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19个月(95%<i>CI</i>:14.2~23.8个月)。一线治疗中联合氟维斯群与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的患者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P</i>>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内脏转移和早期肿瘤退缩分别是PFS的危险因素(<i>HR</i>=5.75,95%<i>CI</i>:1.71~19.37,<i>P</i>=0.005)和保护因素(<i>HR</i>=0.31,95%<i>CI</i>:0.16~0.63,<i>P</i>=0.001)。<b>结论</b> 哌柏西利在激素受体阳性转移性乳腺癌中疗效确切,在一线治疗中其联合氟维斯群或芳香化酶抑制剂疗效相当。内脏转移和早期肿瘤退缩是激素受体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

    2022年05期 397-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7K]
  • UBTF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赵春兰1;张会辰1;王维娜2

    <b>目的</b> 探讨上游结合转录因子(upstream 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UBTF)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b>方法</b>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保定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63例乳腺癌患者,在乳腺癌组织和对应正常组织中采用qPCR技术检测UBTF 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中转染UBTF敲低(si-UBTF)或过表达质粒(pcDNA3.1-UBTF),采用MTS、细胞集落形成、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MDAMB-23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b>结果</b> 乳腺癌组织中UBTF mRNA表达高于正常组织(<i>P</i><0.01)。UBTF mRNA表达在TNM分期Ⅲ+Ⅳ期和Ⅰ+Ⅱ期患者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P</i><0.05)。敲低<i>UBTF</i> 72 h后可抑制MDA-MB-231细胞的增殖活性(<i>P</i><0.01)。敲低<i>UBTF</i> 24 h后可抑制MDA-MB-231细胞的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均<i>P</i><0.01)。过表达<i>UBTF</i> 72 h后,MDA-MB-231细胞的增殖能力增强(<i>P</i><0.01)。过表达<i>UBTF</i> 24 h后,MDA-MB-231细胞的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均增强(均<i>P</i><0.01)。<b>结论</b> UBTF 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TNM分期相关。UBTF促进乳腺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2022年05期 403-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3K]
  •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三阴性乳腺癌预后与铁死亡相关lncRNA的关系

    钱嘉惠1;杨成城2;温彬宇3;张少辉2;张栋2;马亦湘1;周春宇4

    <b>目的</b> 基于美国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分析影响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breast cancer,TNBC)预后的铁死亡相关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并建立TNBC预后预测模型。<b>方法</b> 从TCGA下载TNBC样本的转录组数据及临床信息数据。用R语言limma包筛选乳腺癌差异表达基因,survival包筛选TNBC生存时间相关基因,并与搜集到的382个铁死亡基因取交集,获得与TNBC预后相关的铁死亡基因。采用Pearson法进行共表达分析以确定与铁死亡相关的lncRNA。采用Cox回归分析来确定生存相关的lncRNA和预后因素。LASSO回归分析构建TNBC预后回归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该模型对预后的预测价值。<b>结果</b> 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17个差异表达的lncRNA与TNBC患者生存时间相关(均<i>P</i><0.05)。采用LASSO回归分析成功构建由6个铁死亡相关lncRNA (SGMS1-AS1、AC015908.2、LINC01014、AC083967.1、TTC39A-AS1和AL353708.3)构成的TNBC风险预测模型。计算每个样本的风险评分。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风险评分可以有效区分低风险患者和高风险患者(<i>P</i><0.05)。该模型预测TNBC患者1、2和3年总生存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8、0.840和0.807。<b>结论</b> 基于TCGA数据库共筛选出17个铁死亡相关lncRNA与TNBC预后相关。基于SGMS1-AS1、AC015908.2、LINC01014、AC083967.1、TTC39A-AS1和AL353708.3这6个铁死亡相关lncRNA构建的模型可较好地预测TNBC患者预后,提示铁死亡相关lncRNA与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2022年05期 41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54K]
  • 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及超声特征与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李盼;王云月;阮骊韬

    <b>目的</b> 探讨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及超声特征与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b>方法</b> 选取2019年1月至7月在本院就诊的乳腺癌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中行同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或前哨淋巴结活检。记录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和原发灶超声特征等相关参数,对相关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结果</b> 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49例,阴性71例。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和阴性患者在年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水平、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水平、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水平、Ki-67表达及分子分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i>P</i>>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节大小及所在象限是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否的独立危险因素(均<i>P</i><0.05)。不同结节形态和血流分级患者同侧腋窝转移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i>P</i><0.05)。<b>结论</b> 乳腺癌患者超声特征可作为同侧腋窝淋巴转移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特别是结节大小和所在象限是乳腺癌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重要预测因子,结节血流状态对乳腺癌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数量有非常重要的预测作用。

    2022年05期 418-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7K]

结直肠癌

  • 改良格拉斯哥评分和血清癌胚抗原水平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预测价值

    周津卉;谢锋

    <b>目的</b>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组织学分化程度、术前基于C反应蛋白的改良格拉斯哥评分(modified Glasgow prognosticscore,mGPS)和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关系。<b>方法</b> 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接受原发肿瘤根治性切除的69例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术前实验室资料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率(lymphocyte/monocyte ratio,LMR)、mGPS、预后指数(prognostic index,PI)、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index,PNI)、全身炎性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dex,SIRI)和全身免疫炎性反应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ory index,SII)8个基于炎性反应的相关评分。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找出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危险因素。分别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analysis,DCA)评价相关特征对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的预测能力和临床实用性。使用Pearson相关性及Spearman等级相关评估各炎性反应相关评分与肝转移肿瘤负荷之间的相关性。<b>结果</b> 多因素分析证实,mGPS (<i>OR</i>=36.22,<i>P</i>=0.048)、血清CEA水平(<i>OR</i>=39.67,<i>P</i>=0.040)和组织学分化程度(<i>OR</i>=0.02,<i>P</i>=0.032)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独立相关,其预测能力优于其他炎性反应因素。将3个独立相关因素联合构建模型1,模型1预测价值最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95。DCA结果表明,模型1净获益率优于其他3个单因素模型。血清CEA水平与肝转移肿瘤负荷呈中度正相关(<i>r</i>=0.580,<i>P</i><0.01)。<b>结论</b> 组织学分化程度、mGPS和血清CEA水平是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的独立预测指标。

    2022年05期 424-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25K]
  • miR-126-5p靶向抑制ERCC1增加结肠癌细胞对奥沙利铂化疗的敏感性

    张修振1;杨勇进1;赵艳敏1;王冉冉1;陈成武1;亓玉琴2

    <b>目的</b> 探讨miR-126-5p通过靶向抑制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 1,ERCC1)促进结肠癌细胞对奥沙利铂(oxaliplatin,L-OHP)的敏感性及其分子机制。<b>方法</b> 利用L-OHP浓度梯度递增法处理结肠癌细胞HCT116,建立耐L-OHP的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L-OHP。CCK-8法检测并计算L-OHP作用后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sub>50</sub>)值。qRT-PCR法检测miR-126-5p和ERCC1在HCT116和HCT116/L-OHP细胞株中的表达。利用Lipofectamine? 2000转染miR-126-5p mimics (miR-126-5p mimics组)和miR-NC质粒(miR-NC组)后,CCK-8法检测HCT116/L-OHP细胞对L-OHP的敏感性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126-5p和ERCC1的相互作用机制。Western blot法观察miR-126-5p mimics转染后ERCC1蛋白的表达变化。<b>结果</b> 与HCT116细胞比较,HCT116/L-OHP细胞miR-126-5p表达水平下调(<i>P</i><0.05)。不同浓度L-OHP (0、50、100、150和200 μg/mL)处理48 h后,miR-126-5p mimics组细胞IC<sub>50</sub>值低于miR-NC组和HCT116/L-OHP未转染组,miR-126-5p mimics的转染降低了HCT116/L-OHP细胞的增殖活性(均<i>P</i><0.05)。转染48 h后,miR-126-5p mimics组较miR-NC组ERCC1蛋白表达下降(<i>P</i><0.05)。双荧光素酶靶标实验表明,ERCC1是miR-126-5p的直接作用靶点。<b>结论</b> 上调miR-126-5p表达可逆转HCT116/L-OHP细胞株对L-OHP的耐药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负性调控ERCC1表达有关。

    2022年05期 43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2K]
  • 急诊手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分析

    石三保;李达;单永琪;高广荣;张成

    <b>目的</b> 探讨急诊手术与择期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差异的原因。<b>方法</b>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行根治性手术的379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时机的不同将其分为急诊手术组(n=68)与择期手术组(n=31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进行多因素分析。<b>结果</b> 与择期手术组比较,急诊手术组病灶好发于结肠(91.2% <i>vs</i> 44.4%,<i>P</i><0.05),淋巴结转移率较高[(15.4%±2.8%) <i>vs</i> (7.7%±0.8%),<i>P</i><0.05],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5 ng/mL (50.0% <i>vs</i> 21.5%)、肿瘤直径≥ 5 cm (76.5% <i>vs</i> 39.5%)和脉管浸润(50.0% <i>vs</i> 27.7%)的比例均较高(均<i>P</i><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急诊手术组的5年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均低于择期手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i>P</i><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血清CEA>5 ng/mL (<i>HR</i>=2.160,95%<i>CI</i>:1.521~3.067,<i>P</i><0.01)、低分化(<i>HR</i>=1.651,95%<i>CI</i>:1.096~2.486,<i>P</i>=0.016)、T4期(<i>HR</i>=2.395,95%<i>CI</i>:1.642~3.492,<i>P</i><0.01)和高淋巴结转移率(<i>HR</i>=4.028,95%<i>CI</i>:1.737~9.338,<i>P</i>=0.001)是结直肠癌患者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b>结论</b> 急诊手术结直肠癌患者远期预后差主要是因为其淋巴结转移率高、血清CEA>5 ng/mL和T4期,而非急诊手术本身。

    2022年05期 439-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2K]

基础研究

  • Pokemon在缺氧微环境中对肝细胞癌血管形成的作用

    张玉琴;陈章兴;戴益琛;朱小三;詹晓娟;傅育卡;吴婧

    <b>目的</b> 探讨在缺氧微环境下Pokemon对肝细胞癌血管形成的影响。<b>方法</b> 选取肝细胞癌细胞株HepG2和Huh7,采用短发夹RNA稳定转染并筛选稳定沉默<i>Pokemon</i>基因表达的肝细胞癌细胞株。通过RT-PCR验证沉默Pokemon之后血管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在缺氧条件下通过Western blot法验证<i>Pokemon</i>基因沉默后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表达的影响。<b>结果</b> 成功构建Pokemon干扰质粒。HepG2和Huh7细胞在<i>Pokemon</i>基因沉默后,血管形成相关基因促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的mRNA表达均受到抑制(均<i>P</i><0.05)。在缺氧条件下,HepG2和Huh7细胞在<i>Pokemon</i>基因沉默后HIF-1α蛋白表达均下调(均<i>P</i><0.05)。将<i>HIF-1α</i>质粒瞬转至Hela细胞36 h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HIF-1α的表达增加(<i>P</i><0.05),而Pokemon的表达变化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i>P</i>>0.05)。<b>结论</b> 在缺氧微环境下Pokemon上调HIF-1α表达促进肝细胞癌血管形成,促进肝细胞癌的发生及发展。

    2022年05期 44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9K]

临床研究

  • 单双部分弧有无均整器模式VMAT与IMRT在食管癌放疗中的剂量学比较

    刘首鹏;赖佳路;周阳;刘登洪;姜筱璇;钟仁明

    <b>目的</b> 比较分析单双部分弧有无均整器模式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与静态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对食管癌放疗的剂量学差异,为临床治疗策略提供参考。<b>方法</b> 选取2020年5月至9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放疗的食管癌患者15例,在RayStation计划系统为每例患者设计4组放疗计划:非均整模式双弧间断出束VMAT (VMAT-3F2A)、均整模式双弧间断出束VMAT (VMAT-2F2A)、非均整模式单弧间断出束VMAT (VMAT-3F1A)和非均整模式IMRT (IMRT-3F)。IMRT-3F为临床治疗计划。比较分析4组计划间靶区和危及器官(organsat risk,OARs)的剂量学差异,并比较分析机器跳数(monitor unit,MU)及治疗效率。<b>结果</b> VMAT-3F1A计划在均匀性指数(heterogeneity index,HI)、适形性指数(conformity index,CI)和剂量最大值(maximum dose,D<sub>max</sub>)方面均差于VMAT-3F2A和VMAT-2F2A计划(均<i>P</i><0.05)。IMRT-3F计划的HI和D<sub>max</sub>均高于VMAT-3F2A计划(均<i>P</i><0.05)。VMAT-2F2A计划双肺V<sub>5</sub>均高于其他3个计划(均<i>P</i><0.05)。IMRT-3F计划双肺V<sub>20</sub>均高于其他3个计划(均<i>P</i><0.05)。VMAT-3F2A计划双肺的V<sub>20</sub>均低于其他3个计划(均<i>P</i><0.05)。VMAT-3F2A计划双肺和心脏的平均剂量(mean dose,D<sub>mean</sub>)均低于VMAT-2F2A和VMAT-3F1A计划(均<i>P</i><0.05)。VMAT-3F2A计划的脊髓D<sub>max</sub>较VMAT-3F1A和IMRT-3F分别降低0.93 Gy和0.62 Gy (均<i>P</i><0.05)。4个计划间双肺V<sub>30</sub>和心脏V<sub>30</sub>与V<sub>40</su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i>P</i>>0.05)。IMRT-3F、VMAT-3F2A、VMAT-3F1A和VMAT-2F2A计划MU比较,依次减少(均<i>P</i><0.05)。IMRT-3F计划治疗时间高于其他计划,VMAT-3F1A计划低于其他计划(均<i>P</i><0.05)。<b>结论</b> VMAT-3F1A与临床治疗计划IMRT-3F比较能减少肺低剂量受照体积(V<sub>5</sub>)及肺高剂量受照体积(V<sub>20</sub>),且具有更高的治疗效率。VMAT-3F2A计划与其他3个计划比较,能进一步降低双肺、脊髓和心脏的受量。

    2022年05期 450-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2K]
  •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新辅助化疗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的疗效分析

    陈思婷1;魏媛2;斯热努尔·艾合买提3;逯宋梅1;热米拉·艾海提1;张瑞丽1

    <b>目的</b> 探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C方案)新辅助化疗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疗效及安全性。<b>方法</b>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GC方案新辅助化疗2~3个周期后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39例,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与单纯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62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进行(1:1)匹配,成功匹配39对。计算新辅助化疗患者的临床缓解率和病理降期率,并分析疗效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计算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分析OS、PFS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b>结果</b> 新辅助化疗后39例患者的肿瘤最大径较化疗前缩小[(2.92±1.65) cm <i>vs</i> (2.34±2.29) cm,<i>P</i>=0.047],临床缓解率为46.2%,病理降期率为51.3%。新辅助化疗患者与单纯手术患者的1、2和3年OS和PFS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i>P</i>>0.05)。肿瘤浸润淋巴脉管是P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均<i>P</i><0.05)。39例患者中新辅助化疗后出现Ⅲ~Ⅳ度不良反应有4例(10.3%)。<b>结论</b> 对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GC方案新辅助化疗能缩小肿瘤体积,有较高的临床缓解率和病理降期率。GC方案患者耐受良好,是临床上安全的膀胱癌新辅助化疗方案。

    2022年05期 457-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6K]
  • 基于放疗前增强定位CT的影像组学预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分次立体定向放疗的近期疗效

    夏铀铀1;武丹1;范育伟1;周冲2

    <b>目的</b> 探讨基于放疗前增强定位CT影像组学特征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脑转移立体定向放疗近期疗效的价值。<b>方法</b>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脑分次立体定向放疗(fractionated stereotactic radiation therapy,FSRT)的52例NSCLC脑寡转移患者。采用神经系统肿瘤脑转移反应评估(The Response Assessment in Neuro-Oncology Brain Metastases,RANO-BM)标准将患者分为治疗反应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n=38)及治疗无反应组(疾病稳定+疾病进展;n=14)。提取患者脑转移瘤放疗前增强定位CT影像组学特征,应用ITK-SNAP软件勾画肿瘤信息,MaZda软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LASSO回归降维法处理高维数据,构建模型预测疗效。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模型效能。<b>结果</b> 对纳入的52例患者提取287项影像组学特征,包括三维直方图、灰度水平共生矩阵、自动回归模型、小波转换、绝对梯度和运行长度矩阵六大类。剔除共线性变量后使用LASSO回归降维后筛选出3个最优组学特征:S (1,0) Correlat、S (2,2) InvDfMom和S (4,0) Contrast。构建回归方程:y=0.895 83×S (1,0) Correlat+0.999 34×S (2,2) InvDfMom+0.109 25×S (4,0) Contrast-25.64。其效能指标为:AUC为0.71(95%<i>CI</i>:0.64~0.90),敏感度为75.4%,特异度为72.6%,约登指数为0.48。<b>结论</b> 放疗前增强定位CT影像组学特征具有较好地预测NSCLC脑转移FSRT疗效的价值。

    2022年05期 465-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6K]
  •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分析

    雷英;刘鸿雁;高华伟;石伟天

    <b>目的</b> 分析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CMM)临床病理特征对预后的影响。<b>方法</b> 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接诊的75例CMM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并对其进行随访。采用Cox单因素和多因素模型分析预后相关影响因素。<b>结果</b> 75例CMM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9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86.7%(65/75)和57.3%(43/7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i>HR</i>=1.495,95%<i>CI</i>:1.059~2.111)、年龄>60岁(<i>HR</i>=1.471,95%<i>CI</i>:1.069~2.025)及Clark病理Ⅴ级(<i>HR</i>=1.496,95%<i>CI</i>:1.068~2.096)为CMM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病理类型为浅表扩散型(<i>HR</i>=0.676,95%<i>CI</i>:0.485~0.941)为保护因素(均<i>P</i><0.05)。<b>结论</b> CMM患者临床预后较差,其预后主要受淋巴结转移情况、年龄、病理类型及Clark病理分级的影响。

    2022年05期 470-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1K]

短篇报道